钢铁运输线上的英雄 马怀臣


                             河南省建筑工人文化宫退休干部

抗美援朝老英雄马怀臣

 

马怀臣,男,1933年出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偃师县王府庄村人

195210月,马怀臣在洛阳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并于1953年1月在辽宁省补入陆一二师六团后勤处运输连奔赴朝鲜作战。停战后,他随部队又继续留守朝鲜,执行维护停战协定实施任务,并参加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1955年4月,马怀臣担任后勤处保管员;1956年2月,马怀臣担任卫生连文化教员;1956年8月,马怀臣进入陆一军二师六团政治处工作;19569月,马怀臣在朝鲜加入中国共产党,在1957年朝鲜战备训练工作中荣立三等功一次。1960年开始,马怀臣在陆一军二师六团政治部长期从事电影和摄影工作,先后五次获得部队嘉奖。 1978年,马怀臣转业安置到河南省建筑工人文化宫工作,直到退休。


英雄事迹:

在河南省建筑工人文化宫的档案室里,陈放着一份特殊的档案,它就是老党员、抗美援朝老战士马怀臣的档案。这份档案记录了马怀臣同志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光荣经历,也向我们展现了一名普通的共和国战士,在异常残酷的战争中,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953年1月,不满20岁的马怀臣远赴朝鲜作战。在寒冷的冬季,他卷起厚厚的棉裤裤腿,跟随大部队涉过冰冷的江水,向冰天雪地的战场开进。

一到战场,马怀臣就担负起运送物资的重要责任。作为志愿军二师六团后勤处运输连的战士,马怀臣和战友们急行军到中线换防,接替第四十七军守卫马良山阵地。他们的运输连被分成5个运输小分队,不间断地连续进行运输。此时的马怀臣和战友们一起,不怕出力流汗,不怕流血牺牲,冒着敌人的炮火运送物资。他回忆说,“都是年轻战士,扛袋大米有六十斤重,还有人扛弹药箱、油面袋子。当时在坑道里面走,为了防炮、防飞机,战友们之间还得拉开距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最少是五米以上。坑道墙壁上挖些能避下一、两个人的猫耳洞。有炮的时候,就藏到猫耳洞里面去。”就是在这种环境恶劣、条件艰难的朝鲜战场上,马怀臣和战友们依然拼尽全力、排除万难,努力去完成他们的使命。

马怀臣所在部队在马良山作战,紧靠临津江离板门店中立区(停战谈判地点)不远,扼守高阳岱渡口,是临津江以西主要制高点,控制南北百余平方公里,其后便是丘陵地带或小平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回忆起那段炮火中的时光,马怀臣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坑道中的前行,这些坑道,也是马良山战役中让敌人束手无策、死伤惨重的秘密武器,连成网的坑道让进攻威力猛增,敌人攻击1个坑道,最少有十几个坑道进行火力支援,而且坑道可以做到防空、防炮、防雨、防潮、防火等“七防”。马良山战役胜利后,志愿军控制了马良山的5个山头,给敌人带来了沉重打击,为加快和平谈判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亲历了抗美援朝战争的马怀臣,对于朝鲜停战那天晚上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这天,他和战友们依然在往前线运送物资:“1953年7月27日晚上10点,美国来了5、6架飞机,丢了5、6颗照明弹,那天晚上半拉天都是红的,跟年三十放鞭炮一样。当时送的物资有拿红旗的,但是不知道红旗是做什么用的,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停战了!阵地上插好多红旗,十几锣鼓队都打了起来。大家高兴得呼喊起来……”

2013年7月27日是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纪念日。两天前来自全国的志愿军老兵聚集在郑州市“老战士之家”后,马怀臣与5位老战友一起搭乘火车,踏上了赴朝的道路,此番赴朝,是应朝方邀请,参加纪念大会,并扫墓缅怀。对马怀臣来说,朝鲜已成为他今生无法忘却的地方。在这里,与他一起参战的好多战友长眠地下;在这里,他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这里,他快速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正是这些志愿军将士,把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党,他们纵横驰骋、前仆后继,用自己的热血与牺牲,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编辑:李    伟

  审核:张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