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报道
关闭
青春热血在红旗渠畔流淌
2022-11-25   来源:安阳日报 阅读:

“七一”期间,林州市的青年党员在红旗渠青年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安阳日报记者 刘剑昆 摄)

  半个多世纪前,林县的十万开山者,苦战十年,叩石垦壤,凿出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塑造了太行山的一个传奇。

  这群人的后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红旗渠精神传人。远去了劈山凿渠的锤钎回响,但前辈奋战太行的身影并未暗淡反而愈加鲜明。他们没有躺在前辈的功劳簿上,没有止步于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安逸状态。既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既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成为他们的风采。他们让青春的热血在红旗渠畔流淌,在太行山上闪耀着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精神之光。

  返乡守护山村,“领头雁”为乡亲圆梦

  红旗渠精神传人,眼中总有满天星辰,心中总蕴藏着梦想,无畏高山阻挡,无畏艰难困厄。

  “从林州城区过来,在山上转够100个弯儿就到了贤麻沟村。”石板岩镇贤麻沟村的村民喜欢用这样一段话介绍该村的地理位置。

  昔日,乡亲们依山而居,把大山当作依靠;而今,他们却把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青年女子当作依靠。

  这个女子名叫陈晓丽,年仅33岁,是贤麻沟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初见她,如果无人介绍,你可能把她当成一个来山里写生的学生。可谁知,她却背负着大山一样的重量。

  这里除了大山,就是深沟。10个自然村淹没在大山的褶皱里。全村户籍人口312人,常住人口只有40多个,大多还是老人。

  陈晓丽是贤麻沟村人,中专毕业后曾在外就业务工,后与山下富庶之地姚村镇的一个青年恋爱结婚,并经营着收入不菲的生意,她的两个孩子正在上小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2021年1月,陈晓丽作为年轻党员回村参与村党支部书记竞选,结果当选。

  “没想到自己能当选。”陈晓丽坦言,“先辈们当年修渠都担当下来了,我既然被大家选中,就要担起这个担子!”

  好多人不明白:本来已经飞出大山的“俊鸟”,为什么又要飞回这个穷窝里来?也有好多人质疑:这个“娃娃书记”能管得住村民吗?这个女人能在山里待久吗?

  陈晓丽不愿意用语言做解释,而是用行动回答。

  了解到老人们发愁花椒、小米、蜂蜜等山货销不出去,她主动联系电商。

  收到通村公路因暴雨发生落石塌方的消息,她带领党员干部组成攻坚小组,把党旗插在塌方处,和大家一起肩扛手抬,奋战一天,疏通了道路。

  得知陈伏珍老人跌伤,她与村干部陈桃松赶去看望,并火速将老人送到医院。

  村里有山有水,旅游资源丰富。她倡导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借助石板岩镇打造“中国画谷”“高端民宿小镇”的机遇发展乡村旅游这项富民产业。

  打造“多彩贤麻沟”,吸引游客来这里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玩雪,这是陈晓丽一班人的梦想。

  经常有山外的摄影爱好者和“驴友”进山来采风、登山,他们敬佩陈晓丽的奋斗精神,称她是盛开在太行山巅的“一枝花”。

  有记者问:“村民纷纷下山,留守的老人需要照顾,旅游圆梦道路还很长,你能坚守吗?”

  “能!坚守是一份责任!未来的贤麻沟村乡村旅游兴盛了,村民们会争着返回山里来的。”看似文弱的陈晓丽,话语却是斩钉截铁,一幅贤麻沟山居图已然成竹在胸。

  贤麻沟村隐藏于太行群峰之中,黄华镇止方村则安窝于太行山脚下的红旗渠畔,村民站在房顶或街道上就可以望见林州城区的高楼。

  李伏山老人说:“过去很眼馋那些高楼,现在觉得生活在止方村很幸福,这要给青松一班年轻人记一功!”

  老人说的青松,就是止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青松,一个笑起来略显腼腆、脸上带着酒窝的年轻人。

  “西山墁上的村庄”,这是过去人们对止方村的称呼。这个称呼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村子荒僻,二是说村子穷。郭青松说,他2014年回村任职时,村委会账面上的资金几乎为零。

  “咱的前辈能建成红旗渠,咱们一定要建好家园,让止方村变个样子!”郭青松带领党员干部立下誓言。

  红旗渠穿村过,市里把渠东路修好了。止方村位于林州的西部森林休闲带,乡村振兴要靠发展生态旅游。

  旅游要有好环境,村街道要先打通。没资金,郭青松就自掏腰包,先把工程款垫上。2015年,主街道打通了。

  群众看重的不是誓言,而是行动。他们觉得新班子是想干事又能干成事的人,心服了。从此,止方村的事业如红旗渠引来的漳河水,奔腾不息。

  郭青松一班人确定了止方村“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是优化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

  清理残垣断壁、整修饮水管道,硬化大街小巷、安装天然气和太阳能路灯、实施“厕所革命”,此后4年,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第二步是借用绿水青山,壮大集体经济。

  村里利用水土资源打造百果园,种植了1.7万棵果树,同时引进特色产业,打造商业、小吃民俗街。

  利用老宅旧房,修建村史馆、艺术馆和驿站,规划建设精品乡村旅游线路。

  止方村有山有水,有风情有风景,近年建成逸林山庄、景和宾馆等民宿和农家乐,江苏客商投资建设了担子坡民宿项目。

  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正在转化为金山银山。目前,止方村的夜市摊点有90多家,民宿有10多家,农家餐饮店有20多家。

  2014年,止方村的村集体收入不足2万元;2017年,超过40万元;2018年,达到60万元;2019年,达到85万元;2020年,突破100万元;2021年,达到118万元。

  止方村已经度过了爬坡时期,进入了“百花盛开”的时代。

  美丽的止方村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处处透露着环境之美、产业之美、人文之美,在红旗渠畔张扬着别样的精彩。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共建一个党建强、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幸福止方,用实际行动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红旗渠畔落地生根。”走在止方村的街道上,郭青松迎风开怀。

  摒弃骄娇二气,“百灵鸟”传唱红旗渠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在红旗渠水滋润的这方热土上,红旗渠精神薪火相传。

  昔日,在红旗渠建设工地,妇女们头戴柳帽、抡锤打钎、抬石推车,与男子汉一起战天斗地,被人们称为“铁姑娘”。

  今天,在红旗渠上,在红旗渠干部学院,有多支充满朝气的女青年队伍,被人们誉为传唱红旗渠精神的“百灵鸟”。

  “历史上,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在红旗渠纪念馆,讲解员申彦茹在给游客讲述红旗渠的故事。她是一名“渠三代”——爷爷修建红旗渠,父亲管护红旗渠,如今她宣传红旗渠。

  在讲解岗位十年有余,一次次走在红旗渠的渠线上,向游客讲述红旗渠故事,申彦茹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作为红旗渠建设者的后代,我们要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同为红旗渠纪念馆讲解员的郭芳芳,把厚厚的讲解资料当成生命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让大家充分了解红旗渠的故事,她有时间就去拜访修渠老人,了解他们在艰难岁月中的奋斗故事。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郭芳芳说,她将努力做好红旗渠精神宣讲人,通过新角度解读红旗渠精神、新方式展现红旗渠精神、新载体传播红旗渠精神,让红旗渠精神永在!

  红旗渠干部学院青年教师李媛是名副其实的“渠四代”。 她的太爷爷李贵时任林县县长,担任着红旗渠建设的后勤总指挥长,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想方设法保证了一线修渠人的物资供应。

  3年来,李媛向来自大江南北的6000多名学员讲述过红旗渠的故事。

  “给人以星火者,必心怀火炬。” 面对不同类型的学员,为了让大家充分了解红旗渠故事,李媛常去拜访修渠老人,认真聆听他们的修渠故事,并在实践中创新教学方式,通过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情景式教学等不同方式的讲述,让红旗渠精神滋润每一名学员的心田。

  “作为‘渠四代’,我非常幸运能在红旗渠干部学院担任教师,延续几代人对红旗渠的记忆与情怀。作为青年一代,我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在新时代的答卷上留下红旗渠精神传人浓墨重彩的一笔。”谈到未来,李媛热情似火。

  红旗渠每年吸引百万游客前来“打卡”,各地学生研学团队也纷至沓来。“百灵鸟”带着他们漫步红旗渠,赏太行美景,感悟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

  在参观途中,在留言簿上,参观者留下了自己的真情感言:

  “红旗渠建设者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染红了红旗渠精神的旗帜,永远在太行山上迎风飘扬,永远激励着我们奋进。”

  “红旗渠精神是鲜活的,它可以融入我们每一代人的血脉中,激励我们去奋斗、去奉献。”

  “红旗渠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都能修成,现在的困难再大也不在话下。”

  在这里,大江南北的学子感受着历史征程的激昂,感受着信仰力量的坚定,精神得到锤炼,灵魂受到洗礼,青春张扬着奋进的磅礴力量!

  铸智慧聚变熔炉,好男儿以实业报国

  奋斗是最青春、最亮丽的底色。红旗渠建设者如此,红旗渠精神传人亦如此。他们都是最美奋斗者。

  所不同的是,红旗渠精神传人的赓续奋斗,是以智慧改变世界,并且铸就了智慧核聚变的大熔炉。

  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这是国家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创业园摘得的两项“国字号”桂冠。

  这是创新的力量,是科技铸就的金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带来的效应,是红旗渠精神传承人的荣光。

  “你只管改变世界,其余的交给我们。”听一听创新创业园区的青年团队中的这句流行语,你就可以知道这两项桂冠是怎么摘取的。

  话语简洁,彰显着担当精神,张扬着催人奋进的力量。

  这个青年团队的领头人名叫张栋豪。眉宇间凝聚着智慧,步履中散发着活力,他看上去像一名运动健将。

  “863科技孵化器下乡?”2019年11月,当张栋豪在郑州市的一个活动上推介创新创业园招商时,一位专家提出了这样的质疑。专家不相信,863科技孵化器竟然会诞生在林州这样一个县级城市。

  专家的质疑也不无道理。因为国家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创业园是省科技厅直属的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县级的唯一布点,除此之外,没有他地的实践和经验。

  “一切皆有可能!红旗渠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国家863红旗渠科技产业园同样如此。过去、现在和将来,林州的这片土地都善于创造奇迹!”时年35岁的张栋豪语惊四座。

  张栋豪的底气,源于率领团队在风雨兼程、攻坚克难中练就的胆魄,源于经历风雨之后见彩虹的豪情。

  打造八大平台、助力企业快速成长,这是张栋豪和他的团队的使命。经过多方面的打造,这里已形成成熟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政策平台、商务平台、人才服务平台、金融平台、营销平台、技术平台、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孵化育成、资源对接、科技金融等众创服务和成长支持。

  科技和创新,是张栋豪和他的团队致力打造的“硬核”力量。 这里已形成以信息化产业为主导,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大数据、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综合类园区。

  目前,园区注册企业1500余家,入驻园区的企业达到297家。这里已成为投资兴业的“宝地”、要素集聚的“磁场”、小微企业发展的“沃土”、科技创新的“样板”。

  “我们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创新创业园将抢抓机遇,建好国家级科技型孵化器,打造安阳市科技创新高地,培育林州新的经济增长点,让红旗渠精神在科技领域大放异彩!”张栋豪豪情满怀地说。

  太行山巍峨,红旗渠长流。少有人知道,红旗渠畔藏着一个正在飞速成长的“微米世界”。它从安阳重工业中迸发,用一根根直径仅有头发丝1/20的电子级玻璃纤维,撬开了行业壁垒,连接起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它就是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而李志伟就是这个“微米世界”的构建者。

  12年军旅生涯,培养了他独特的军人气质;10多年创业拼搏,淬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他是一个“兵哥哥”,退伍后自主创业,在红旗渠畔写下传奇。

  李志伟21岁入伍,33岁时从部队转业。本可以留在省城发展,但他却选择回到家乡创业。36岁时,他选准上马电子玻纤项目,创办光远新材。

  电子玻纤对他来说是个陌生的产业,设备、技术、人才、市场等仿佛是一座座难以跨越的高山。

  “修建红旗渠这么难,林州人都做到了,我们一定也有信心把项目给干好!”李志伟有着儒雅的外表,但是他的作风和他的话语一样,像当年修渠人的铁锤砸在岩石上。

  公司发展至今10多年光景,红旗渠精神传人的奋斗刻在基因里。李志伟带领团队在重重困难中跋涉,奔着光明未来而去。

  “起步,与世界同步!”这是李志伟的胸襟。

  电子材料项目技术门槛高,人才成为制约新进企业的最大瓶颈。李志伟敞开胸怀广纳天下英才,国内外的研发专家纷纷加入光远团队。目前,该公司已拥有26位教授级高工、18位博士、36位硕士,本科以上学历占员工总数的32%。

  李志伟的团队与南京玻纤设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创新合作机制,依托河南省电子级玻璃纤维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研发平台,专注于研发电子玻纤及电子布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从最初一期电子纱项目的破土动工到点火,再到后续五期项目的投产,光远新材屡次刷新国内外同行业项目建设速度的新纪录,被誉为电子玻纤行业的“林州速度”。项目同时填补了河南省该行业的多项空白,电子纱、电子布的产能和产品等级位居全球行业第一阵营。

  在红旗渠畔成长起来的李志伟,以红旗渠精神传人特有的韧劲、拼劲和博大胸怀,带领光远新材在默默实干中加速腾飞。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红旗渠时提出殷切希望。站在2022年的新节点,对于未来发展,李志伟胸有成竹:“我们将实施国家高等级电子材料和5G专用材料发展战略,按照光远‘十四五’规划,拟投资68亿元新建电子材料产业园项目。项目力争2年到3年分批实现投产,将按照重点工业项目要求高标准建设完成,努力打造成为专业电子材料生产基地。”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青年洞前,深情嘱托。

  红旗渠精神传人激情澎湃,豪气干云。

  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他们感恩新时代,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青年强,则国家强。宏业开新途,奋斗无穷期。

  红旗渠精神传人,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