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报道
关闭
《重返红旗渠》:从国际视角看“人工天河”
2022-11-27   来源:光明日报 阅读:

  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和相关机构联合制作推出的大型人文纪录片《重返红旗渠》,已在国内外获得十余个奖项。在纪录片走出国门、拥抱世界的国际传播规律探索上,这部以二十世纪河南林州红旗渠的修建为历史背景的作品通过实践走出了一条可参考的路径。

  河南林县三十余万民众凭借极其简陋的工具苦战十个春秋,先后牺牲80多人,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主干渠70.6公里、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创造了“人工天河”的奇迹。林县人民这种愚公移山的修渠精神,是红旗渠精神的内核,亦是多年来以红旗渠为主题制作的各种影视剧、舞台剧作品的共性表达和惯性思路。然而,在《重返红旗渠》这部纪录片中,我们不但能看到愚公移山伟大精神的生动体现,同时也能够看到主创团队与时俱进的人文视角的拓展和延伸、在全球化视野观照下对红旗渠精神内涵的丰富与提升。创作者突破性地发掘了红旗渠更深层的历史文化价值。红旗渠的修建,在雄伟壮观的太行山上展开了一幅人与天地自然从不断发生冲突斗争到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并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画卷。林州人民与林州大地享受着红旗渠水的滋养和哺育,原先世世代代干旱的不毛之地,眼下已成为拥有良田沃野的人间绿洲。红旗渠以它真实的修建历程及其沉淀下来的文化主旨与哲学内涵,特别是“道法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世界树立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对当下极速发展的人类社会与人类命运的普遍困境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引发了世界人民的情感共鸣。

  《重返红旗渠》一改传统同类题材影视剧的人物呈现,巧妙地将视角落在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法国文化学者杰罗姆·克莱蒙身上。全片以他的讲述为主线,全程记录克莱蒙深入历史、了解红旗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使作品充满了戏剧性、可看性和人文思考。此外,作品还加入了密歇根大学在读钢琴博士王宸的视角,讲述一中一西、一老一少各自怀着不同的目的完成一段短暂而富有收获的红旗渠旅程的真实故事。作为一部纪录片,本片有意糅合了电影与纪录片两种艺术形式的呈现手段,采取“电影叙事+纪实拍摄”的叙事方式,以故事性的讲述方法推进情节叙述,只预先设置大故事大情境,如去红旗渠纪念馆、采访修渠人、上水渠等大情节段落,但不做细节安排和人物引导。全片始终秉持着客观中立的叙事态度,没有设计一处情景对白,没有一句高高在上的解说词,也没有使用纪录片中常见的人物访谈板块,而是通过克莱蒙和王宸二人的观察与行走,去游历、去交流、去感悟。全片始终被一种内在的情感张力和逻辑力量所牵引,编导的主观意图巧妙地融合在故事客观自然的走向中,顺理成章地表达出全片主旨。

  《重返红旗渠》一经播出,即收获了较高的收视率和业内外的好评。除在国内各大电视台热播外,还在美国、法国、新西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播映,引发了当地人群的普遍关注和对中国的向往,实现了“感动、激励、启示、超越”的创作设想。该片以全球视野再现红旗渠工程这项突破人类极限的伟大壮举,让世界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价值与中国力量。本片通过重新发掘传统红旗渠题材所蕴含的发展观、文明观、生态观,为探索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和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做出了努力与探索。

  (作者:陈宏,系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