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提质焕新 民生幸福加码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9月25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五场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河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关情况。
“‘十四五’以来,我省以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发展为牵引,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补齐城镇化短板为基础,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发布会上,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马健介绍,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20年55.43%增长到2024年59.22%,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由8.46个百分点下降到7.78个百分点,全省新增城镇常住人口287万人,城市数量达38个,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了坚实支撑。
城镇化发展以人为核心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优化
城市是人民幸福生活、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载体,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十四五’以来,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坚持‘一个尊重、五个统筹’,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功能品质明显提升,有力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化河南建设。”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二级巡视员王广军介绍,特别是在有序推进“三区一村”改造,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方面,“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487个、完成投资10918亿元,更新改造地下管网1.56万公里,新增供暖面积1亿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 18.4平方米;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51万个、惠及群众174万户,打造了一批完整社区、美丽街区、活力片区。
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增强。我省顺应常住人口变动趋势,动态优化城镇基础设施布局和公共服务供给,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人口和经济社会承载能力有效提升。统筹推进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纳入省重点民生实事。“十四五”以来,全省基本建成棚改安置房 88.8万套,开工(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29万套(间)。
“一主两副、一圈四区、多点支撑”
城镇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城市群、都市圈是我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我省坚持规模和质量双提升,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为龙头,以洛阳、南阳副中心城市为带动,以郑州都市圈为抓手,以城镇协同区为支撑,全面形成‘一主两副、一圈四区、多点支撑’的城镇化发展格局。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经济总量基本保持年均跨越千亿元台阶的态势,2024年郑州经济首位度超23%,常住人口较2020年增长48.6万人。”马健说。
郑州都市圈发展能级加快提升,我省印发实施都市圈发展规划和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生态、水利、能源等专项规划,郑开城际铁路贯通运营、125项高频政务服务实现“双城通办”,“郑好办”牵手“汴捷办”“洛快办”“放新办”等政务服务平台实现跨城云互通。2024年郑州都市圈以占全省15.6%的国土面积,集聚全省近30%的人口和近40%的经济总量。
洛阳、南阳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我省出台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南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支持意见,洛阳百万吨乙烯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发展动能显著增强。强化洛阳、南阳、商丘、安阳交通枢纽、产业集聚、综合服务等功能,加强与周边城市互动联动,豫西、豫南、豫东、豫北四大城镇协同区农业转移人口引聚容纳能力有效提升。
合理配置、普惠共享、一体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加快破除制约城乡融合发展障碍,健全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基础设施一体发展,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由2020年的2.16缩小到2024年的1.97。
河南是教育人口大省,也是转移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如何保障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我省严格按照‘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全日制学校为主,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的原则,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省教育厅党组成员、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刘林亚介绍,截至2024年底,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423.68万人,随迁子女在校生93.7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6.58%,就读公办学校比例94.13%。
“在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水平方面,我省大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增收,加强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和权益维护,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取得明显成效。”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魏连升介绍,例如常态化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聚焦“1+19+N”零工市场服务体系,建设零工市场228个、零工驿站1438个、“家门口”就业窗口27643个,精准匹配农业转移人口家门口就业需求。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县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我们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提升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树标杆、育集群、促发展。”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新生说,河南累计培育15个国家级、66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覆盖全省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集聚企业数量超2.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23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2024年,集群共实现总产值9800亿元,同比增长9.1%,占所在县域工业产值的70%以上,吸纳就业人员超95万人。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夏志胜表示,下一步,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始终把县城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深化产业园区“三化三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夯实产业基础;进一步强化要素支撑,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进一步强化试点引领,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提升县城城镇化水平,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