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加强古村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16个古村获“中国传统村落”称号
10月26日,国家住建部公布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拟入选名单,三门峡市陕州区王家后乡赵里河村等16个古村入选,占全省本批次入选70个村的22.86%,位居全省第一。自2012年以来,三门峡市已有30个古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90个古村入选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近年来,三门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积极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保护豫西传统民居院落,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助力全市乡村振兴。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全面排查,重点打造。一是全面排查。2021年,经过全面排查,我市推荐62个古村申报第六批河南省传统村落,最终入选33个,占全省该批次1/7,居全省首位。今年,在去年的基础上,市住房建设局指导各县市区继续深挖古村资源,委托专业设计单位编制申报材料,推荐49个古村申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最终入选16个。二是结合特色,重点打造。陕州区重点打造豫西传统地坑院,张汴乡丁官营村、曲村等12个古村修葺整理620余个窑洞,用于民居体验、民宿展示。卢氏县利用山水生态,打造官道口镇“山水隐庐”、朱阳关镇“栖云山居”等10余处古村落特色民宿。
二、筹措资金,精心保护。市住房建设局注重指导入选名录的古村建立保护档案,编制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同时,积极向省住建厅和国家住建部申报“传统村落保护项目”,争取保护补助资金,每年申请3个以上保护项目。近年来,三门峡市共有渑池县赵沟村、陕州区曲村等23个古村列入项目,实施了保护工程,获得上级补助资金7280万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要修旧如旧,尽可能保护原有建筑风貌和院落格局,严格遵循“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原则,既保护古村古建筑,也传承传统文化。
三、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根据三门峡市不同地区传统村落特色,因地制宜,探索不同发展模式。一是以陕州张汴乡地坑院为代表的豫西民居民俗文化体验模式,以独特的地坑院为载体,集中展示剪纸、庙会等民俗文化;二是以渑池赵沟村为代表的山村旅游模式,以明清四合院落为核心,依托原生态古村落,开发古村历史文化旅游;三是以卢氏山水生态民宿为代表的休闲旅游模式,通过恢复、改造山村民居等方式,把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休闲体验结合起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四是“古村保护+红色旅游”模式,卢氏县兰草村、青山村将红色资源与古村保护相结合,打造红色教育旅游基地,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色精神”。
四、产业融合,乡村振兴。保护传统村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市住房建设局注重与文化旅游、宣传媒体等部门沟通联系,借助网络和影视传播,不断提高我市古村影响力。陕州地坑院已成旅游打卡地,渑池赵沟村是多部电影的取景地,陕州区官塞头村去年在央视《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中播出。这些宣传有力地带动了古村旅游,以张汴乡地坑院为例,单日游客2万人次,年客流量150万人次,带动休闲采摘、手工制作、土特产品销售等产业发展,形成“游地坑院、吃十碗席、泡温泉水、赏甘山红叶”为一体的新业态,年综合产值1.2亿元,提高村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