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报道
关闭
红旗渠的教育意义
2022-11-24   来源:大河网 阅读:

  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今林州市)县委带领干部群众在共和国经济困难时期,经过10年艰苦奋斗,在巍巍太行的崇山峻岭中修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在这一改造山河的伟大壮举中,孕育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核心的红旗渠精神。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林州考察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那么,红旗渠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红旗渠体现了党为民服务的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林县历来就是个极端缺水的地方,因为干旱缺水,过去经常发生旱灾,不仅农作物不能保种保收,而且经常发生人、畜用水困难。一部林县志,百年旱荒史。翻开《林县志》,就会发现这样的字眼: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据载,从明正统元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的514年里,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人相食5次。为了改变这种面貌,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合作化以来,党和政府就领导群众打池、打井、开渠引水,先后完成了桃园渠、建民渠、淇南渠、淇北渠等几条渠道和一部分旱井、旱池,水利有了很大发展。到1957年,全县浇地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万两千四百亩增加到六万多亩,但仍然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的需要。1959年旱魔再次降临,河水断流,井塘干涸。挖山泉、打水井,地下不见水;挖池塘、打旱井、天上不给水;修水渠,无处引水;建水库,蓄不住水。几乎所有的引蓄水工程都成了摆设。水,又一次扼住了林县人民命运的咽喉。林县县委通过实地考察、充分调研,感受到了群众迫切希望党带领他们改变恶劣生存环境的强烈愿望。县委果断作出决定:引漳入林,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从根本上解决林县人民用水的问题。林县县委以人民为中心,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作出了修建红旗渠的重大决策,集中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二、红旗渠体现了坚定的理想信念

  上个世纪60年代,年轻的共和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林县又连续遭受大旱。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林县县委要“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修建引漳入林这样一个前人连想都不敢想的宏大工程。如果没有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没有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没有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的英雄气概,没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殷殷之情,根本就不会去想,更不会去干修建红旗渠那样充满困难和艰险的事情。缺水是制约林县发展的根本原因,解决好水的问题,就抓住了林县发展的主要矛盾。认准的事情,就排除万难,坚定去做,不管受到什么冲击,绝不改变。“在大局面前,在党和人民的利益面前,我们不能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习近平总书记在其早年著作《之江新语》中指出,“红旗渠、三北防护林等大工程,都是几代人一以贯之而成的,如果有个人的私心杂念,政策朝令夕改,是完成不了的,只有像接力赛一样,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做成大事。”正是因为林县县委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使他们排除万难、争取胜利,建成了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

  三、红旗渠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

  跨省饮水,需要解放思想,在太行山上施工,需要实事求是。杨贵多次问技术员,如果红旗渠修好了,水流不过来,我就从太行山最高地方跳下去。为了保证水从高处流下来,必须保证施工的科学性,保证工程的落差坡比只有1/8000。为了激励士气、激发信心,机动灵活地调整施工方案。像把高4.3米的渠岸先修成2.5米高的半成渠,其他标准不变,待三条干渠修成后,回头再加高加固,达到原设计标准。包括“隔三修四”,先修通第四期工程,让南谷洞水库和红旗渠工程早日发挥效益。科学的决策,实事求是的作风,极大地提高了全县人民建设红旗渠的信心。决策修渠的时候,林县县委曾经这样乐观地估算过: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动员10万人,3万人负责运输,7万人来修渠,总干渠设计渠墙高4.3米,渠底宽8米,7万人一个人修一米,一个人也就三四十个土石方,两个月就能完成,再给自己留出点余地,80天怎么也能完成了。这样就提出了“大干八十天,引来漳河水”的口号。但是在施工实际中,林县县委发现由于战线拉得太长,领导、劳力分散,技术人员不够,民工又看不懂图纸,漫山打眼放炮,一崩一个山头,有的挖错了地方,有的炸坏了渠底。沿线的山西群众对此怨声载道。林县县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召开盘阳会议,采取领导、劳力、物资、技术四集中办法,变全线开工为分段施工,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决定先修山西境内渠首至河口段。修一段渠、通一段水,再修一段渠、再通一段水,以通水促修渠,鼓舞群众、教育群众,催人奋进。如果不是林县县委面对问题实事求是,及时纠偏改正错误,红旗渠能否建成都很难说。盘阳会议的这次战略调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

  四、红旗渠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

  相信和依靠群众,是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红旗渠的修建,从决策到实施,生动诠释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没有群众的愿望和创造,不会产生修建红旗渠的设想;没有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苦干精神,也不可能建成红旗渠。群众有渴望,县委来保障。群众流汗水,干部流血水。红旗渠修建过程中,从指挥部领导到各连队干部,都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坚持在生产中指挥生产。“领导干部先实验,再给群众定指标。”上级领导给下级制定指标任务前,一定要自己先实验,看看实际的修建中能完成多少任务,才能客观地给大家定任务,而且不能超过自己的工作量。在红旗渠的建设中,林县县委和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为民修渠、靠民修渠,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正是因为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才凝聚了人心,集中了民力,成就了千秋功业。这充分说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我们党实现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只要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与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业。只要我们党始终植根群众,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就能够凝聚党心民心,赢得信赖支持,形成如同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河山”的强大力量。

  五、红旗渠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自力更生”。他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向国家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没有道路自己修,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制,没有炸药自己碾,没有技术自己学,工程自己测量、自己设计、自主创新、土法施工。林县人民以顽强拼搏的愚公精神,以“自筹资金,工具自带,露宿山岩,吃糠咽菜”的干劲和信心,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克服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在太行山腰上“抠”出了一条生命渠、幸福渠。在整个修渠过程中,党员干部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作风。在红旗渠建设的过程中,总投资6865.64万元,累计消耗钢材123.5吨、水泥6705吨、炸药2740吨,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人挪用建渠物资,充分体现了我们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务实清廉、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红旗渠精神永在!”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站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现代化新的历史起点上,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大力发扬红旗渠精神,越是艰险越向前,为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应有的贡献。(曹彦鹏,作者单位:河南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