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动态 > 媒体报道

【打印】

【字体:

河南博物院与城市文脉 中原往事尽是万里河山

发布日期:2025-02-26 信息来源:中国建设报 阅读:

  嵩岳苍苍,河水泱泱。中原,有着太多的故事可讲。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这里“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的确,无论是诸侯逐鹿中原的兵戈往事,还是唐宋王朝创造的帝都梦华,这片古老土地上演绎了太多的传奇与辉煌,续写着中华民族不朽的篇章。

  问鼎中原 权衡天下

  鼎,是权力的象征。于河南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的“九鼎八簋”,向世人揭示了春秋时期,群雄逐鹿中原的历史记忆。九件铜鼎分别高54.5厘米至47.5厘米不等,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八件铜簋形制相同,大小相近,均为圆形带盖。西周时期,鼎在祭祀、宴飨、随葬时的数量,依贵族身份分为五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卿/士三鼎二簋、低级的士一鼎, 依次递减,不得逾越,这便是“藏礼于器”。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的“九鼎八簋”,是春秋时期诸侯国僭越礼制,走向“礼崩乐坏”的历史明证。

  这一时期,各诸侯秣马厉兵,取周而代之的野心昭然若揭。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以讨伐北方的少数民族为时机,把大量军队驻扎在周王朝都城洛阳的郊外,并进行隆重的阅兵仪式,想以此炫耀实力、震慑周天子。楚庄王对周天子派来的官员说,周天子的九鼎有多大,有多重?这句话的言外之意非常清楚,就是要与周天子来比一比权力和力量。这就是“问鼎中原”成语典故的来历。

  楚国,这个昔日偏远于中原的小小邦国,最终能够跻身于“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显赫行列,无疑是其长期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必然结果。而这一辉煌历程,有一件珍贵的文物便可作为有力证明,那便是工艺精湛、纹饰繁复的“云纹铜禁”。它出土于河南省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墓主是楚庄王的儿子子庚。

  云纹铜禁通高30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器身由粗细不同的5层铜梗组成,四周以透雕多层云纹装饰,上部攀附12条龙形怪兽,形成群龙拱卫的场面,下部12只龙形怪兽蹲踞为足,承托器身。如此华美的几案,为何取名“禁”呢?禁者,忌也。商代贵族嗜酒成风,周王认为商灭亡的原因在于嗜酒无度,为维护统治,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规定王公诸侯非祭祀不准饮酒,民众聚饮处死。云纹铜禁是目前所见体量最大、纹饰最精美的铜禁,想必楚人是以此明志,汲取前车之鉴,力戒骄奢淫逸,以图争霸中原。

  历史的发展最终也没有如楚人所愿,公元前223年,其被西边的邻国秦国所灭。不久之后,秦国又灭掉燕国、齐国,平定南方百越,完成统一大业。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始皇廿六年诏书权是秦始皇实行新政的见证者。权,即秤锤,是衡器的一种。秦权多作砝码使用,即提纽在衡杆正中部位,衡平则标准。此权出土于河南省宝丰县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城遗址,用生铁铸成,半球状,平底,实心,顶部有圆拱形桥钮。其高15.8厘米,直径25厘米,钮长15.5厘米,器身一周有自右向左的铭文40字,铭文为阳文篆体,大意是秦26年始皇兼并各诸侯国,统一全国,百姓安居乐业,立皇帝称号,下诏书令丞相隗状、王绾,制定统一度量衡的法令,将混乱的度量衡统一起来。

  秦始皇颁布衡制“五权法”,即铢、两、斤、钧、石。确立了一石为四钧、一钧为三十斤、一斤为十六两、一两为廿四铢的单位进制。这件铁权重30公斤,相当于秦制120斤,也就是秦制1石的重量。秦始皇曾以“权”量尽天下万物,却终究未能秤出民心之沉重分量。

  “四神”祥瑞 玉衣不朽

  秦二世而亡,汉取而代之。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经济、政治、文化得到全面发展。地处河南开封至山东泰安一带的梁国,是西汉初期最强盛的藩国之一。汉梁王墓群出土的文物,为人们揭开了那个社会文化风俗的神秘面纱。

  《四神云气图》发掘于河南省商丘永城芒砀山柿园汉墓,墓主是西汉梁国第二代王——梁共王刘买。它被誉为“敦煌之前的敦煌”,整幅壁画长5.14米,宽3.27米,整体面积约16.8平方米,是我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画面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壁画。其以红色为底,用白、绿、黑等颜色绘有青龙、白虎、朱雀、怪兽四个神兽。龙呈S形弯曲,占据整幅画面的中央,龙舌卷住一怪兽的尾部,龙身覆满鳞纹,背生有双翼,足踏云气、长枝花朵等。龙舌卷住的怪兽为鸭嘴、长颈、鱼身,身覆鱼鳞纹,背生羽翼。下方白虎前爪攀附在仙山上,口衔长枝花朵。上方朱雀长喙啄住龙首的一只长角,长长的雀尾上扬飘摆。

  “四神”、云纹等共同构建出了一个神秘而奇幻的世界,让观者仿佛置身于汉代人所想象的神话仙境之中。“四神”本是天文中表示方位的动物形象,分别代表天上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星宿。但从画面的布局上看,《四神云气图》中的“四神”形象并非表示方位,而是祥瑞的表达,各种动物以其祥瑞身躯担任着助人升仙的职责,引导墓主的灵魂进入仙界。这体现了汉人对于自身生命存在的认识,折射出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于河南省商丘永城僖山一号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也体现了汉人对生命的哲思。其主人是西汉晚期某位梁王。玉衣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和鞋五部分。头部由脸盖和头罩构成,脸上勾勒鼻子的轮廓。上衣由前片、后片、左右袖筒组成。裤筒、手、鞋各分左右两件。手部作握拳状,鞋为方头高筒形。全套玉衣共有2008片玉片,玉片之间用金丝加以连缀。

  在汉代文献中,玉衣又称“玉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用的殓服。古人认为天然的玉石凝结了天地精华,只要把玉器覆盖在尸体的表面便可以保护尸身不朽,使魂魄化气升天。因此,他们不仅生前热衷佩戴玉器, 死后还要口含玉片,用玉石制作殓衣,这使得汉代厚葬之风空前盛行。

  三国时期,曹魏定都洛阳。由于战争频繁,经济遭到破坏,反对厚葬、注重社会实际的思想开始流行,曹操和曹丕父子成为薄葬之风的先行者。此时,这些权贵认识到,用玉衣等进行厚葬,不仅劳民伤财,而且可能会引来盗墓者,本期待用玉衣来保护尸体不朽,结果却骸骨无存。随着魏晋风气的转变,汉代玉衣和葬玉文化从此尘封。

  尽管古人追求生命不息的行为带有迷信色彩,但他们对死亡的深刻哲思,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生命本质的永恒探索与深刻理解。

  “简”明武愿 “釉”出风雅

  唐宋时期,中原地区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中枢。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不仅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塑造了民族性格与文化根基。

  武则天金简出土于河南省登封嵩山峻极峰北侧石缝中,长36.2厘米、宽8厘米、重223.5克,由纯度90%的黄金制作而成,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其上双钩錾刻铭文3行63字,铭文大意是说,大周国的皇帝武曌,信奉道教真神,在中岳嵩山向天地诸神献上这枚金简,希望各路神仙能够除去武曌在人间的罪过。

  简,是古人在出访时,书写自我介绍及表达意愿的一种载体,相当于现在的名片。唐以后的历代帝王在祭祀封禅时,多有投简的传统,目前我国发现的有铜简、银简、玉简等,金简则为首次发现。这枚金简是我国目前唯一见到的、与武则天有直接联系的可移动文物,也是认识和研究女皇武则天生平事迹及其晚年思想的宝贵史料。

  金简上有五个武则天自造字,除曌外,分别为国、日、月、臣的异体字。武则天称帝以后先后创造了19个自造文字,通过造字宣扬她的治国方略,传达她的对于国家、人臣、天地的思想,树立作为人君崇高的形象。铭文内容虽简短,但揭示了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在晚年时的所思所想。她认为自己有哪些罪过?为什么要祈求除去这些罪过?这些问题的答案,既是这位女皇帝的反思,也是她对自己传奇一生的评价。

  不可否认的是,武后统治时代是唐朝的极盛时期,洛阳也成为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她展现了女性在政治舞台上的聪明才智,也为社会进步树立了新的标杆。

  宋朝,是一个风雅时代。出土于河南省宝丰清凉寺村的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让人们得以窥见宋人的雅趣与独特审美。这件汝瓷敞口、细颈,腹部浑圆饱满,下有圈足,线条纹饰柔和流畅;通体表面满施有天蓝釉,颜色色泽恰似雨过天晴般的清新素雅;在颈部与腹部采用了缠枝莲花纹的纹饰,题材清雅洒脱,纹饰流畅细腻。

  在北宋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中,河南不但独占其三,而且汝窑位居魁首。宋徽宗赵佶曾要求烧制的瓷器必须是“雨过天青云破处”,匠人经过反复试烧,终于烧制出汝官瓷。汝官窑系御用窑,烧造时间极短,只在北宋晚期烧了大约20年。之后,汝窑消失,技术失传。

  文献记载:汝窑有“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之称。天蓝釉的形成,主要是在烧制过程中窑位与火候恰臻妙处,因此成品率极低,传世极少。这件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不但是唯一一件经考古工作者科学发掘所得的器物,而且是唯一一件刻花作品,稀世难得。

  宋人创新创造,为这个世界贡献了一种不一样的美。它清雅脱俗、细腻温婉,融入中国人的骨子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品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