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330743号提案的答复
豫建复函〔2025〕61号
常文君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南太行山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提案》收悉,非常感谢您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关注和支持,结合提案内容和我厅工作职责,现答复如下: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是建立完善制度机制。我省先后制定出台《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关于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导则》《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在普查建档、名录建立、规划编制、项目实施、信息采集等方面建立比较完整、规范的工作体系。在南太行地区,鹤壁市出台了《鹤壁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林州市制定了《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方案》。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032个村落列入保护名录,其中274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南太行地区共248个村落列入保护名录,其中96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二是注重集中连片保护。按照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依托传统村落(名镇名村),通过国家和省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创建和示范项目建设,探索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模式,着力打造豫中环嵩山、豫北太行山、豫西伏牛山、豫南大别山4个保护发展示范带。近三年来,全省共有5个县(市、区)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6个县(市、区)开展省级县域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其中南太行地区的林州市、鹤山区被分别列入国家级、省级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共获资金支持7406.25万元。
三是探索多元利用模式。拓展传统村落作为文化活动场所、教育基地、文创基地等渠道,依托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康养、文旅、文创等产业,提升村落活力、传承历史文脉,形成了形成了村民主导自我发展(约占20%,如光山县东岳村充分发挥村集体的自主建设和创造能力,通过布设红色展览馆、民俗展览馆、作坊体验馆、村史馆、花鼓戏传承中心等,拓展乡村业态,为“留乡人、归乡人、新乡人”提供创业就业平台)、企业主导村民参与(约占5%,如淇县凉水泉村依托传统民居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吸引河南中旅集团一期投资5640万元,打造以民宿为核心的凉水泉体验基地)、政府主导区域联动(约占75%,如鹤壁市姬家山乡以西顶、东齐等7个村落组成“北斗七星”传统村落群,以点带面、一村一品,整体规划、运营和管理)等保护发展模式。
四是大力加强宣传推介。49个村落入驻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其中南太行地区有19个村落入驻),定期开展中国传统村落基础信息采集。“一村一档”制作传统村落档案,设置保护标志。配合省委宣传部依托传统村落拍摄《美丽乡村设计河南》系列宣传片,宣传保护发展理念和成就。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持续普查认定、实现应保尽保。将南太行地区传统建筑集中连片、格局风貌完整、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历史文化价值突出的村落作为重点,做好资源普查,不断丰富完善城乡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名录,实现应保尽保。力争将南太行地区纳入传统村落特色保护示范示范区。
二是统一规划引导,塑造特色风貌。扎实推进规划期限至2035年的传统村落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省级审查报批。鼓励各地将村庄规划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按照详细规划的深度合并编制,在编制传统村落等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时,要明确保护内容和管控要求,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同时,结合传统村落的自然地形地貌、建设脉络和街巷格局,加强村庄风貌设计引导,打造乡村特色风貌。
三是统筹多方资源,培育开发保护的内生动力。联合文旅、农业农村、自然资源部门,把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发展乡村旅游、培育特色产业相结合,创新修缮和利用方式,增强村落生机活力,吸引村民乡贤返乡就业创业,提高村落可持续发展能力,防止因空心化造成历史文化资源损毁、村落灭失。
四是串珠成线,打造“南太行传统村落群”品牌。充分发挥南太行地区传统村落分布密集、数量众多等优势,指导新乡、安阳、鹤壁、焦作等市在政策协同、产业创新、科技赋能等方面持续发力,串联林州石板岩、鹤壁王家辿等重要节点,打造“南太行传统村落群”品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激发村庄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